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8:26 点击次数:62
美军隐瞒70年的真相:最精锐的王牌部队,被志愿军打出一个大丑闻
老秃山,大家更喜欢叫它上浦防东山。这座山啊,在比例尺1:50000的地图上你都找不到它的影子,可它在朝鲜战争里那可是出了大名,说是最出名的几座山之一,排前五都没问题。咱们志愿军,还有美军、韩军,都公认这一点。在这一亩三分地上,志愿军和美军斗智斗勇,你来我往打了一年多,最后咱们志愿军还是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。
老秃山本来是中美军队之间的一个中间高地。1952年6月6日那天,美军第45师的180团A连悄悄爬上了这座山,把它给占了。接下来,咱们志愿军的39军115师343团,跟美军第45师的179团和180团,在老秃山上打了好几场硬仗,一共打了三次,但每次都输了(咱们这边叫三打老秃山,美国那边管这叫第一次老秃山战役)。到最后,老秃山还是被美军给守住了。
下面要说的是老秃山的第四次争夺战,美军那边管它叫第二次老秃山战役。这场战斗的真实情况,跟志愿军、美军还有韩军的战史记录,全都大不一样。
三次战败后,39军和115师都觉得343团该歇歇了,理由挺直接,连着三次都没打好,还不换个队伍试试?既然你们不行,那就换别人上。115师的政委沈铁兵跟343团的团长耍清川和政委王国英讲:“你们在阵地上守了七个月了,这回先撤下来,去放松放松。”话说得挺客气,但115师心里早就有数了,打算让345团来接手。
耍清川一听,心里就琢磨出点味儿来了。这能忍吗?他和王国英二话不说,直接去找了新上任的115师副师长王扶之,这位老团长4月份才刚刚接手掌舵。他们请王扶之帮忙说句话,接着又去找沈铁兵,拍着胸脯保证: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,如果还是攻不下来,撤我职,甚至要我的脑袋,都没问题!”
下了死命令后,耍清川豁出去了。不过,不是他带的部队豁出去,而是他这个团长自己要玩命。他打算亲自上阵侦查,悄悄摸到美军后方的346.6高地藏着,去观察老秃山那边的美军情况。346.6高地啊,就是之前李延年拼死拼活攻下来的地方(详情看:李延年那场仗,咋就让中央军委那么看好,还给那么高的荣誉?还有,李延年咋就能和袁隆平、钟南山他们齐名,也拿到共和国勋章呢?)。战斗快结束时,老秃山已经被志愿军给占了,冷不丁就会有枪炮往346.6高地招呼,那儿的美军吓得跟什么似的。那时候的美军是第7师,志愿军也是第7师对着干。美军在346.6高地就放了两个连守着,就这,美军都不愿意多待。那个特别能打的希腊营,守了一个月撤下来时,那叫一个轻松,简直是兴高采烈。希腊营把346.6高地叫做“要命之地”,美军第7师第31团E连连长霍尔多夫上尉说:“(346.6高地)就是个破破烂烂、烤得焦黄、吓得人直哆嗦的地儿,上面写的全是‘死’字。”
说起来也怪,李延年那次战斗后,志愿军就没再去碰346.6高地。但奇怪的是,美军为啥对这事儿记得那么牢呢?关键原因就在于老秃山这地方,战略位置太重要了。一旦被志愿军拿下,346.6高地上的美军就得天天挨炮轰,那滋味可不好受。
耍清川打算前往346.6高地执行潜伏侦察任务,他只带上了两个人,分别是1营的营长姜玉清和侦察参谋孙振冀。在出发之前,耍清川把自己的私人物品都交给了政委王国英,说:“如果我没能回来,你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。”随后,耍清川他们三个人都换上了士兵的衣服,每个人都带了两颗手榴弹,一颗用于战斗,一颗则是准备在危急时刻与敌人同归于尽;唯独孙振冀还多带了一支卡宾枪。
39军的领头人吴信泉没拦着耍清川去暗中探查,他觉得这对干部是个挺好的历练机会,但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耍清川。他随即给115师下了命令:调4个炮兵连过去,全力以赴确保耍清川他们三人的安全。
团长亲自上阵,悄悄潜入敌方,这体现了志愿军39军一贯的勇敢作风。这么一来,343团就把老秃山上美军阵地的所有情况都摸透了。
而且清川这回可真是走运,逮着了个大好时机。美军第23团在16号那天要换岗,他瞅准了这个空子,把进攻时间定在了17号一大早,也就是凌晨4点,打算给新来的美军第23团来个突然袭击,让他们措手不及。
美军第23团绝非泛泛之辈,他们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堪称顶尖,绝对算得上是美军里最厉害、最能打的团。
第二次战斗刚打响,志愿军40军的120师359团突然袭击了鱼龙浦,美军第2师后面的第23团完全没防备,被打了个正着,美军第2师的主力退路也被志愿军给堵了。可到了第二天,他们的团长弗里曼上校就带人冲开了条路,359团也因此牺牲了不少战士。美军第2师大败而逃时,第23团还是走在最后,弗里曼上校眼疾手快,带着部队从安州公路跑了,所以第23团损失不大。到了第四次战斗开头,双联隧道那儿,美军第23团反击了42军的埋伏,虽然战斗不算大,但对老是打败仗、士气不行的美军来说,这可是个大鼓舞,双联隧道的这场战斗就成了美军在朝鲜战争里的一个标志。再往后说砥平里战斗,大家就更清楚了,美军第23团顶住了志愿军8个团的围攻,这事被叫做“砥平里失利”(参考:砥平里战斗真相,志愿军真的阵亡3万吗?实事求是,真相揭秘!)。
在第四次战役时,美军第23团主要跟东线的人民军交火。1951年4月头几天,美军第23团的“摇摆行动”被自家军队当成了经典打法,还编进了战例集子里。所以到了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,人民军不跟厉害的美军第2师硬碰硬,而是去打了美军第7师的32团。等战役到了第二阶段,美军第23团就被志愿军的12军34师、35师给围在寒溪、自隐里那儿了,不过他们拼死一打,又冲出去了。后来美军1951年夏天的大攻势里,美军第23团在血岭、伤心岭那儿又火了一把。
这支美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可是顶尖中的顶尖,战斗力超强,算是他们的王牌军了。
耍清川虽然冒险探查了美军老秃山阵地的布局,但有一件事他始终没弄清楚,就是美军第23团和第179团换岗的事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个突破口,但实际上可能没那么简单。
《39军的历史记录》、《115师的往事》还有《115师战斗故事精选》这几本书里,都说老秃山那边守着的是美国军队的第23团F连,还是个加强连。《115师战斗故事精选》这本书更具体,说那个连队在6月26日上了战场(不过后来搞清楚了,其实是美军第45师第180团的F连,之前弄错了)。
事情其实挺复杂的,我就根据打仗那会儿的情况,简单跟大家唠唠。
志愿军343团的领头人耍清川,在搞完潜伏侦察任务后,心里有了盘算。他决定调用1连和9连的战士们,把兵力集结起来,从四面八方把敌人给围住。特别是东北那边,得多注意点。然后,他们打算多路一起上,发起攻击,争取把守在那儿的敌人一锅端了。
一连从东北方向作为主要攻击力量;三排作为右边的队伍,直接冲向最高的山峰;一排则在左边,他们突破防线后,首先会解决掉山坡另一边的敌人,然后再往主峰推进;二排作为后备力量等待命令。九连从正面帮忙攻击;他们的一排从西北方向往主峰冲,三排则从正西方向进攻,这两个排和一连的三排配合起来,就像一把钳子一样夹击敌人;九连的二排是第二梯队,他们会在主峰附近加入战斗。
团里的警卫连从南边发起冲锋,一冲过前线就马上就地守住,挡住从东南方向无名高地过来的敌人援兵。同时,他们还派出1个班去支援9连的3排。
二连一排前往东南方向,挡住从346.6高地和富兴里过来的敌人援军;而115师的侦察连三排呢,他们去了东北方向,负责拦截从346.6高地和石岘洞那边过来的援敌。
有36门山炮、野炮和榴弹炮,再加上8门坦克和自行火炮,还有18门迫击炮,这些火炮一起组成了炮兵部队,给步兵打仗提供火力支持。同时,7连和8连的阵地上也集中了18挺轻重机枪和2挺高射机枪,专门用来协助步兵往前冲。
7月14号到16号,115师加上343团的炮兵部队,对老秃山上的美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轰。到了17号凌晨4点,1连和9连悄悄进了屯兵洞。巧的是,美军第23团的F连2排刚好那会儿爬上了老秃山,接手了原本第179团I连守的阵地。17号白天,F连又增援了两个班上去。晚上9点05分,志愿军炮兵突然开始猛烈炮击。过了16分钟,炮兵火力换地方,1连和9连趁机发起了冲锋。其实,343团动手的时候,老秃山上的美军就一个排外加两个班。而且,志愿军刚一打响,正往老秃山赶的美军F连1排,就被志愿军2连1排给截了胡。
不过美军的人手就只有这么些?其实也不是。志愿军343团一开打,美军第23团的那个主要负责打仗的参谋,立马就叫F连剩下的队伍全上了前线。可这时候,美军第23团和第179团的换班还没搞定呢。第179团的团长桑德林中校一看,赶紧让自己1营的人去接了美军第23团E连的班。然后,美军第23团的E连就转头去支援老秃山了。
但美军就算火速增援,这回也来不及了。就像之前说的,那时候老秃山上就只剩下美军第23团的F连,也就一个排加两个班,志愿军的人数那是压倒性的多,火力一开始也比美军猛。打了三十多分钟的恶战后,1连和9连就把老秃山给拿下来了。按照之前的计划,9连留在那里防守,其他的队伍就撤回来了。
在阵地战那会儿,志愿军攻打敌人的阵地,基本是想拿哪个山头就能拿下哪个山头。不过,难题在于挡住敌人之后的反打。志愿军的办法是,留下一小部分队伍在后面。要是进攻用的是一个营或者两个连,那就留一个连;要是一个连进攻,那就留一个排,或者是加强排。这些留下来的战士,接下来得打一场特别狠的防御战,面临特别大的挑战。
9连负责守住阵地时,美军第23团的E连和F连的残余兵力已经摆好架势,冲了过来。343团打下老秃山那会儿,看起来大战才拉开序幕,但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。到了18号凌晨0点05分,美军第23团的团长梅根斯上校下令,所有支援火力全开,猛轰老秃山。光说这次战斗,美军第37野战炮兵营就打了47498发炮弹,创下了他们在朝鲜战争的单场纪录;重迫击炮连也发射了8000发。《115师师史》里头讲,18号天刚蒙蒙亮,一个营的美军在炮火掩护下,发起了猛烈的反击。
美军差不多是两个连的兵力,但说成一个营,其实也没毛病。18号那天,从夜里零点到早上,打得那叫一个狠。美军一会儿说他们已经占了山顶,一会儿又说被中国军队给赶下来了。就在这时候,第三个美军连队冒出来了,是美军第23团的K连。你说奇怪不奇怪,第23团和咱的179团防务交接还没完呢,他们那边预备队的3营怎么就有部队冲上来了?这也太快了点儿吧。
说起来,耍清川在346.6高地执行侦察任务那会儿,美军第23团3营的营长正悄悄躲在头顶的山头观察地形。他一边看,一边心里盘算着怎么制定反击计划来增援。美军第23团3营估摸着,志愿军要是攻打老秃山,最多能派出1750人,还有7个炮兵连、2个反坦克炮兵连,外加坦克和火箭炮的帮忙。他们的战斗力,在中国军队里可算是顶尖的。这么一看,第179团原先打算只用一个加强排去反击,那简直是行不通。反击的时候,得把坦克开上,还得带上大堆步兵,连进攻路线和关键位置都得规划好。
18号凌晨4点,美军E连和F连又来报告,说他们又被中国人给打退了。这时候,K连就出发了,他们还带了第45师第245坦克营的坦克、装甲车一起。美军第23团的团长梅根斯上校,还有第179团的团长桑德林中校,也都跟着去了前线。
有了生力军的加入,美军又一次往前推进了不少,成功占据了9连阵地靠东北的那块地方,步兵也开始顺着交通壕往里钻。耍清川一看这形势,赶紧让7连去帮忙,7连先是派了7班上去反击,没想到还真成功了,然后7班就直接跟9连一起打了。美军那边的K连说前进不了了,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太猛了,想撤退,但被负责指挥的2营营长给拒绝了。
接着,K连携手E连和F连又一次发起了冲锋,而志愿军那边呢,把9连撤下来换上了7连,再次把美军的攻势给打退了。
老秃山那儿打得正火热时,美军还在忙着调动人马。到了18号一早,美军第23团的1营正一点点地接手第179团的防守位置。但没过多久,第2师的师长弗莱伊少将直接下令,让B连先别上了。因为前线局势不妙,第1军的军长肯德尔少将直接跟第45师的师长鲁弗勒少将通了气,决定第23团的1营全体先别接手,第179团还得继续坚守阵地。
11点半左右,就在K连的两个排差不多被志愿军逼下山那会儿,美军第23团团长梅根斯上校赶紧跟1营营长说,现在要组个特遣队,里头有A连、B连、I连、L连、M连,还有坦克连的三个排。他自个儿要亲自带着,1营营长来指挥,团里管人事的头儿也来帮忙。到了下午4点,这个特遣队得跟E连、F连、K连一起,继续往前冲。
因此,我得说,这事儿真挺复杂的,简直让人难以置信。就为了一个小小的连级前哨,刚丢没多久,美军居然差点把整个第23团都拉上来了,这也太夸张了吧。他们美国人至于这么豁得出去吗?
7连这回碰上的美军,是整整7个步兵连,其中M连还专管火器。说实话,要是对上美军里最厉害的那帮人,人家兵力又那么强,7连想扛住真的挺难的。
不过战场上的形势却接连不断地上演了各种出人意料的转折。要说第四次老秃山的攻防战,那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、充满奇幻色彩的喜剧电影,比好莱坞大片还刺激。
18号下午4点,美军第23团的B连,在M连和坦克连3排的协助下,首先朝着正东方向发起了冲锋。紧接着,I连也在东北方向加入了战斗。A连则在南边发起了进攻,他们得到了坦克连1排的支援。美军又连续投入了3个连队,这样一来,战场上美军参战的连队就从6个增加到了7个,L连也紧跟着上了战场。
B连真是倒霉,刚出发就被志愿军的炮弹给轰了。战斗情况咋样?志愿军没提,美军也没说。美军那边就提了一嘴,说通过炮火区愣是花了一个小时。之后,团长梅根斯上校赶紧让首席作战参谋去前线,想把B连那些散掉的士兵聚拢起来,继续打仗。可作战参谋回来说,B连的人太难找了,不过他瞧见L连已经快上到山坡那儿了。
然后L连也遭到了炮击,这时候美军作战参谋总算是瞧见了B连的士兵,大概还有二十来号人,正待在山腰靠下的位置。L连呢,在半山腰那儿。I连传来消息,说他们还在执行任务,想给B连和L连分担点压力。
不久,夜幕降临,L连传来消息,说他们已经攻下了老秃山。梅根斯一听,心里乐开了花,可惜高兴得太快了,因为事情马上就要来个大转弯。
19号一早,美军第23团1营的营长赶紧跟团长梅根斯上校说,事情跟手下汇报的完全不一样。B连现在一个人影都见不着;I连在山脚猫着呢;L连在半山腰,压根没在山顶。后来一查,原来B连大部分人18号晚上11点就跟着E连、F连和K连一块儿撤了(E、F、K连是接到命令晚上11点撤退的),撤到最后B连就剩20来人了(19号凌晨2点,B连连长又带着45个人上了山,结果又跑了)。跟着B连一起跑的,还有那个坦克连的3排,他们还撺掇着来帮忙的第245坦克营的坦克一块儿撤了。
这时候,美军觉得形势相当棘手,中国军队的实力太强悍了,这场仗恐怕不好啃,得赶紧改变策略。所以他们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。但奇怪的是,《115师师史》还有《战例选编》里头,对18号下午4点以后的战斗情况,愣是一个字都没提。这也不难理解,毕竟那会儿既没有战斗,也没啥压力,自然没啥好写的,总不能瞎编吧。不过呢,美军那边的战争日记却记录得明明白白,从下午4点到晚上11点,他们整整7个步兵连把志愿军343团的7连给团团围住了。
这场景简直让人惊叹,但接下来的事情更加不可思议。
美军紧急商量后,决定调第38团3营来,给第23团当后援。原先挨打的1营和K连,原本要跟第179团换位置,但K连的换岗指令很快就被取消了。另外,他们还让I连和L连在下午3点半再次发起攻击。可怪事还在后头,过了俩小时,这俩连一半的人自己就偷偷从山上跑回来了,而且美军军官谁都不承认下过撤退的指令。
这个时候,《115师的历史记录》提到,19号那天,美军那边炮弹是真的不少,步兵进攻嘛,就黄昏那会儿,来了个加强排冲锋,但很快就被我们打回去了。时间上倒是能对上,可人数上就不对了。美军那边说是两个连上的,结果跑了一半,就剩一个连了。可咱们志愿军这边,只看到一个加强排。这说明了啥?不言而喻,那些没跑掉的一半人里头,至少又有一半躲了起来,压根没参战。再提一句,19号那天,光第37野战炮兵营这一个营,就打了8971发炮弹(18号他们还打了6416发呢)。
20号那天,看到第23团那边打得挺吃力,师长弗莱伊少将心里头也是七上八下的。他琢磨着得给第23团加点援手,就把师里的第2战斗工兵营和第2侦察连给调过去了。团长梅根斯上校呢,他觉得手里这点人不够使,干脆就把K连又给召回来继续打仗。而且,他还把团指挥所和前进指挥所给合到一块儿,自己亲自上阵指挥。
20号那天,战斗还没打响,又闹了个大笑话。一大早,美军第2师的副师长派了辆坦克去老秃山那边瞅瞅情况。可没想到,这坦克刚出门没多久,就被第2师管人事的参谋给轰走了。他说啥?说坦克太显眼,成了中国人的靶子,招来了一大堆炮弹,把其他兄弟部队都给连累了,赶紧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这坦克在撤离的路上,还真就翻了车。
下午的时候,美国那支特遣小队,就是3营,又试着往前冲,但一点进展都没有。团长梅根斯上校是个倔脾气,说啥也不撤退,非要趁着夜色接着干,他还下令K连在晚上8点半准时上。打到了晚上10点,K连好不容易快摸到老秃山山顶了,结果却被志愿军的猛烈火力给挡住了,连长直接就被打死了,整个连队就剩下24个活人。这K连啊,自从18号那次之后,又吃了个大败仗。
团长梅根斯上校现在急眼了,他冲着团里的头号作战参谋喊,让他赶紧上山,把K连和I连剩下的人集合起来,继续打。到了21号凌晨3点半,梅根斯上校把压箱底的G连也派上去了,这是他第八个步兵连。
中午时候,G连的一个排慢悠悠地才到老秃山,他们本该早点到一个半小时前做好战斗准备的。同一天21号,那个重迫击炮连,除了之前已经参战的一排,全都到了,总共发射了700发炮弹。之后,美军又发起了进攻,I连在左边,G连那刚到的一排在中间,L连在右边。到了晚上20点30分,G连的其他人也赶到了,他们接到命令要马上上山,去支援已经先开打的一排。但G连的人找不着自己那一排在哪(真想去老秃山瞅瞅地形,美军这是在玩捉迷藏呢,到底都藏哪儿了)。到了22号凌晨3点30分,G连说他们完成任务了,已经占领了老秃山。梅根斯上校马上让部队开始挖防御工事,韩国劳工队在后边忙着运东西。不过,山上的美军说中国军队的炮火太猛了,根本没法挖。天快亮时,美军又说被中国军队反击了,K连剩下的一排接到命令赶紧去支援。但K连到了之后发现,情况和G连说的根本不一样,G连在阵地上的兵力少得可怜。
第23团的那个主要负责打仗的参谋,带着K连的无线电,喊话说要沙袋、子弹和水,得赶紧送上来。接着,他就往山下溜达,去找那些本该在山上的人和马,心里琢磨着,这帮懒家伙八成又偷偷溜下山躲懒了。可这回他猜错了,山脚那块儿他都快翻个底朝天了,愣是一个人影都没见着。咋回事呢?难道美军士兵还会变戏法,直接消失了?参谋琢磨了下,既然人找不到,那就先去前面那个补给站看看(19号刚建的,当天就让志愿军炮弹给光顾了,炸毁了两辆吉普车)。到了那儿,他得催催那些韩国劳工,赶紧往山上搬弹药设备。
走到前面的补给点,他意外撞见了G连那70个像人间消失一样的士兵,还有另外15个其他连的兄弟。这些人有的在这儿吞云吐雾,有的啃着干粮,有的端着酒杯,甚至还有人扯着嗓子唱歌讲笑话,场面那叫一个悠闲自在。这可把他气得不轻,作战参谋当下就让这些人赶紧回山上去,可人家愣是一个都没理睬他。这简直就是战场上的叛逆,事情大了去了。而且,美军第23团管后勤的头儿还跟他说,韩国劳工队根本指望不上,他们一上路就会扔掉东西直接开溜,弹药装备根本运不上去。
作战助手赶紧拿起电话,跟美军第23团的团长梅根斯上校说了情况。梅根斯上校一听,火冒三丈,他吼道:“把那些不听命令的都给毙了,能杀多少是多少,直到有人愿意上山跟中国人干架为止。”这简直是朝鲜战场上美军团长下过的最离谱的命令。作战助手一听,觉得这任务太难完成了,他决定试试跟士兵们聊聊,攻攻他们的心。他把那85个闹事的美军士兵分成几个小组,军官和士官轮流去跟他们谈。说真的,我挺佩服这85个士兵的。作战助手不管怎么劝,怎么威胁,他们就是不动摇。作战助手急了:“团长都下命令了,不上山的全都得死!”可那85个士兵就像商量好了一样,一个都不买账。这就叫“有钱有势诱惑不了,穷困低贱改变不了,武力威胁吓不倒”。这85个美军士兵,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作战参谋又一次硬着头皮向团长梅根斯上校汇报情况,梅根斯上校二话不说,直接下令:“全都干掉,别留一个活口。”
战斗策划人员有点下不去狠心,就在这时,美国宪兵及时赶到。按照战斗策划人员的指示,他们迅速将那85名士兵全部抓了起来。
美军宪兵动手抓人那会儿,志愿军343团的7连头一回撞上了硬仗,这才是美军三四个连进攻时该有的阵仗。但真正拼得最凶的,就数K连剩下的那一个排了。他们直接冲进了7连4班的阵地,那会儿阵地上就剩副班长倪详明和战士周元德了,他俩是为了给转移到坑道的伤员打掩护,才留在明面上的。两个人一块儿拉了手榴弹,跟美军拼了命。后来,倪详明被记了特等功,还拿了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;周元德呢,也被记了一等功。
后来,85名美军士兵被抓了起来,美军第23团就不再打了。第四次老秃山战役,结果成了美军的一个大笑话。
这场仗,美军第23团把除了C连以外的步兵连都派上了,还拉来了不少支援,可最后还是被打得落花流水。仅仅从19号到21号这三天,第23团就折了364人。算起整个战斗,根据上世纪50年代美军医疗部门的数据,伤亡总数是387人,但通常最后统计的伤亡人数会比医疗部门的数据多出10%左右。相比之下,志愿军343团的损失就很小了。
为了争夺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头,竟然用了那么多精兵强将和大炮,这场仗按说会打得非常惨烈。就拿前不久190.8高地那场战斗来说,美军第45师的180团,直接上了全团的人马,跟志愿军39军的117师抢这块地方,来来回回打了好几轮。志愿军这边牺牲了快800人,美军那边更惨,死了伤了1200多人(有资料说,志愿军虽然那仗打输了,但美军伤亡人数是咱们的两倍,查了美军那边的记录,还真是这么回事)。
第四次老秃山战役,规模没变,但打得挺平淡。美军后来才发现为啥,如果他们瞅瞅《115师师史》,估计立马就明白了。那本师史里头写着:“19号到21号,美军用一个排到两个连的兵力,多次冲7连。”可里头写的兵力和美军实际用的兵力,根本对不上号。一般来说,各国战史写防御战时,都会把进攻方的兵力说得多点,朝鲜战争时志愿军和美军也这样。美军老喜欢夸大其词,志愿军呢,一般会估高点。但奇怪的是,《115师师史》里头的兵力,竟然比实际的还少了,这可真是少见。后来才明白,为啥兵力对不上。原来那85个美军士兵被抓的时候,大家才知道,整个战斗里,很多美军士兵压根就没上战场,而是躲起来了。一直到22号,才发现这事儿。
这事儿可真够丢人的,美军里最厉害的那支王牌部队,居然出了这么一档子丑事,还一直被藏着掖着。你看美军那本讲朝鲜战争的书《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》,里面说的第四次老秃山战斗,跟咱们知道的可大不一样。那书写的是因为下了雨,地太湿滑没法打仗,所以就撤退了。再看看韩国的《韩国战争》这本书,18号以后的战斗情况干脆就没提。后来过了好多年,美军第3师才出来喊冤,说他们之前在391高地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儿,结果103个人被军事法庭给审了,91个人被判了刑,整个团都散了。你说美军第3师能不憋屈嘛?同样是战场上闹事,怎么他们就摊上了美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军法审判,成了朝鲜战争里美军最大的污点,而那第23团的事儿却没人提呢?
看了美军第3师的那些资料后,我就去找美军第2师第23团在老秃山那场战斗的记录。结果一看,真是大吃一惊,这第23团可是朝鲜战争时美军里的顶尖部队,没想到竟然发生了那样的丑事。
大家肯定会好奇,你老说第23团是朝鲜战争里美军最牛的团,那老秃山那一仗他们咋打得那么差呢?其实美军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。那些美国将军们觉得,第23团那场败仗,团长梅根斯上校得负全责。他们说梅根斯上校能力不行,性格还古怪,脾气大,精神上好像还有问题。所以,梅根斯上校很快就被炒了鱿鱼。
梅根斯被拿掉后的7月26号,美军第23团琢磨出一个新招,打算用A连和C连再去抢老秃山。到了7月31日,他们就开始动手了。8月1日那天,美军第23团还真把老秃山又给抢到手了。咱们志愿军345团一看,立马进行反扑,一直打到8月4号,但还是没能把老秃山给夺回来。这就是美军说的第三次老秃山战役。看来,咱们志愿军要想拿下老秃山,还得再等等机会。